
1月17日,殼牌發布最新報告《中國能源體系2060碳中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2060年前中國實現能源生產使用過程中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可能途徑。
2020年9月,中國宣布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力爭在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即3060目標)。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碳排放國,也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和世界領先的電動汽車制造和使用國,中國不僅是全球氣候挑戰的一部分,也是其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在2060年之前實現能源系統的凈零排放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和能源需求在尋求脫碳的過程中也在增長。在這份報告中,殼牌指出,未來十年尤為關鍵。中國面臨的挑戰將是在經濟發展帶動能源需求增長的同時減少對煤炭的依賴。
目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水泥、鋼鐵、化工等重工業在經濟產出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大多數工業產能相對較新,依賴煤炭。殼牌指出,要實現脫碳目標,避免提前停止這些工業資產造成的成本損失,需要大力投資,轉向低碳生產工藝、技術和燃料。例如,使用綠色氫能生產鋼鐵和生物質能源生產化學品。為了在減排的同時保持這些相對較新的設施的運行,中國重工(601989)行業還需要投資,以確保其生產能力與CCUS(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規模相匹配。
殼牌認為,如果中國以目標為導向,迅速采取行動,這條路徑在經濟和技術層面都是可行的,成功的窗口稍縱即逝。根據報告,為了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取得進展,近十年需要采取的關鍵行動包括:投資建設可靠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網絡;確立中國在低碳制造業的市場領導地位;通過氫能、生物質能和CCUS實現轉型的技術示范項目實現重工業轉型;開始有序實施煤炭轉型退出;通過制定綜合政策和建立產業聯盟,加快行動,以城市為變革孵化器。
《報告》勾勒得深入、快速脫碳路徑需要依靠盡可能廣泛地在經濟中推廣電氣化,其電力是通過使用低碳和無碳能源發電產生的。這一重大變化的一個關鍵任務將是擴大高壓輸電線路,將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區(特別是北部和西部地區)與沿海能源需求高的地區連接起來。
十多年來,中國一直在投資建設高壓輸電線路。中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電網擴建計劃,旨在支持更大規模的清潔電力供應,近年來實施了一系列里程碑項目,包括2019年中國國家電網公司開通的第一條綠色特高壓輸電線路。該線路為河南用戶輸送青海太陽能(00591)發電。另一個里程碑項目是中國第一個大型風電網絡,用于收集內蒙古36個風電場的發電產出。該電網于2020年建成,將通過特高壓線路向山東和江蘇兩個沿海省份輸送電力。
另一個重點是投資和改進配電網。提高配電網絡的供電能力,實時平衡各類供電需求,利用數字技術和解決方案構建優化、可靠、靈活的電網。
第三個關鍵任務是改善電力市場結構,以應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的間歇性。例如,鼓勵企業投資靈活的發電來源、大規模儲能、智能基礎設施和系統,以應對電力需求的波動。
促進區域與省級電力市場的互聯互通,有助于實現更高效的電網調度和平衡,這對于管理成本和保證供電穩定也非常重要。IEA預計,從2021年到2060年,通過從省級調度和平衡轉向區域調度和平衡,可減少100GW靈活資源需求。第三章將更詳細地討論靈活資源的投資成本和系統效益。
最后,在需求方面,為了擴大電氣化范圍,中國將采用新技術和生產技術,盡可能實現運輸業、輕工業和建筑業的全面電氣化。因此,中國將需要建設一系列新的基礎設施——從電動汽車(EV)充電設施到新的運輸傳動系統,并開發鋼鐵等重工業的新生產技術。
氫和生物燃料等低碳燃料將滿足電氣化行業的能源需求。為了充分發揮能源效率的潛力,中國還需要促進消費者和企業選擇低碳替代能源,大大提高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規模。
具體來說,為了實現2060年的目標,《報告》認為,中國需要加快清潔技術的發展,實施碳移除、支持高能效和低碳選擇。具體數字指標為終端用戶發電量增加到3倍;終端消費和制氫電力系統規模增加到4倍;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增加到80%;氫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份額從目前的較低水平增加到16%;生物資源能源利用增加8倍,生物質商業利用大幅增加;投資提高能效,未來40年將整個經濟體的能耗強度降低一半;2030年至2060年,政府主導的碳價格至少增加4倍;未來40年,CCUS規模將增加400倍以上。
報告文件可在智庫頁面下載,或關注氫啟未來網公眾號聯系客服獲取!
往期精選回顧: